手機圈從不是一個人的江湖。口水戰(zhàn)見怪不怪,善于炒作的新興互聯網品牌甚至已將這種“撕逼大戰(zhàn)”視為重要的營銷手段。不過眼下,兄弟們準備動真格的了。有消息稱,中興、華為給多家國內廠商發(fā)放律師函,指責后者侵權。這一事件目前仍在發(fā)酵階段,但可預見的是,國內手機行業(yè)的專利戰(zhàn)打響已不可避免。
創(chuàng)新的公司理應享受專利紅利
知識產權日漸成為很多廠商難以越過的門檻。每一項知識產權的背后,都是大量且長期的資金、人力、時間投入。對于國內大多數手機終端企業(yè)來講,一方面因為涉足這一領域較晚,基礎專利的缺失客觀上無法彌補;另一方面,也無力在這方面進行持續(xù)的投入。
以國內知識產權儲備豐厚的中興華為為例,兩家公司每年的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前三,涉及4G LTE標準的基本專利超過10%的全球占比。在終端方面也各自有大量的專利積累。而這背后,是兩家公司每年將數以百億元計的費用、超過總收入10%的收入投入研發(fā)當中,并且建立擁有數萬人的技術研發(fā)團隊。此外,兩家公司還都擁有龐大的知識產權部門,有著強大的人資資源投入。
知識產權法是國家對這種創(chuàng)新投入的保護,是對于創(chuàng)新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鼓勵創(chuàng)新的基本舉措。尤其是近年來,在國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知識產權的重視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本月初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知識產權是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明確了打造更好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法治、市場和文化環(huán)境是政府監(jiān)管的責任。
從這些角度講,有投入就該有回報。有知識產權積累的公司理應享受專利帶來的紅利。對于那些致力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而言,只有實現了自身價值,才能可持續(xù)投入,保持創(chuàng)新的基因。
專利缺失的公司應該為短板買單
國內手機市場的驟然興起,給了很多終端廠商憑借高超的營銷手段迅速占位的機會。但很多的國內手機廠商,出于自身的技術限制,并沒有在知識產權領域的足夠積累。根據此前被爆出的數據,一些在國內市場排名前列的手機制造商,相關的發(fā)明專利授權甚至僅有個位數,這與其市場份額并不相稱。這些專利數量,比起三星等國外公司來說有天壤之別,與中興、華為也不在同一量級。
由于長期以來國內知識產權法律環(huán)境相對寬松,國內手機廠商很多專利侵權的行為并未被規(guī)范。加上此前國內品牌廠商大多使用高通芯片,在繳納了高額的專利授權費用同時,也獲得了了一定程度的“保護”(因為高通的專利授權協議規(guī)定,終端廠商的相關專利要反授權給高通,且不得利用這些專利起訴高通的其他客戶)。而如今,隨著高通反壟斷案調查接近尾聲,取消“反授權”可能會是高通所面臨的處罰之一。
在這樣的政策和法律背景之下,大多數沒有知識產權儲備的國內手機廠商所面臨的專利侵權風險大增。此前的行業(yè)狀況是畸形、不合理的,這種對于那些專利缺失的手機廠商而言,面對專利所有者的知識產權保護行動,付出相應的代價,于法于理都是必要的。
有網友針對中興華為向國內其他廠商發(fā)放律師函的消息評論指出,中興華為或許應當將專利槍口對準蘋果三星這樣的國際品牌。這種觀點表達了希望國內手機行業(yè)振興的美好愿望,但又不免狹隘。事實上,從目前來看,在涉及到國外企業(yè)的知識產權案例中,國家對于本土企業(yè)還是提供了必要保護,這從商務部此前附條件批準微軟收購諾基亞一案的裁決可見一斑,而本國企業(yè)之間的這種知識產權糾紛,對于國家規(guī)范知識產權環(huán)境才更為重要。同時,以此促進這些手機廠商夯實知識產權基礎,也為日后出海做好準備。
切不可躺在專利功勞簿上睡覺
發(fā)展知識產權保護的目的應當是提升業(yè)務安全性和產品競爭力。但即便有足夠的、高質量的知識產權積累,也未必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如何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滿足日益發(fā)展的消費者需求,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諾基亞、摩托羅拉就是前車之鑒。它們在通信和手機知識產權方面都堪稱巨頭,但在市場競爭中,卻因不能緊跟技術潮流、不能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而落敗。因此,國內的手機廠商,更沒有資格僅憑借現有的專利積累,就躺在功勞簿上睡覺。
未來手機行業(yè)的競爭,將會是在產品、技術、營銷、渠道等全方位的競爭。國內廠商想要在競爭中立足并且取得更大的發(fā)展,必須補強各個環(huán)節(jié)。無論多么優(yōu)秀的企業(yè),最終都會死在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上。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于CNMO | 聯系我們 | 站點地圖 | 精英招聘 | CNMO記事 | 家長監(jiān)護工程 | 舉報不良信息
Copyright © 2007 -
北京沃德斯瑪特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發(fā)郵件給我們
京ICP證-070681號 京ICP備09081256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6320號